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档案里的岳阳
档案里的岳阳⑭ | 1930年7月3日,彭德怀率红军智取岳州城
编稿时间: 2025-06-30 09:39 来源: 岳阳市档案馆 
 

  1930年盛夏,中国革命风云激荡。6月,中共中央在李立三“左”倾路线主导下,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强令红军攻打武汉、长沙等大城市。红三军团(由红五军、红八军合编,总指挥彭德怀)被要求进攻武昌,并在短短两个月内从7000人扩编至5万人。

  面对这近乎自杀的命令,彭德怀忧心如焚。他冷静分析:武昌城高池深,驻有重兵约4万;长江上,帝国主义列强的军舰虎视眈眈;正值汛期,江面宽阔。“前有坚城,后无退路,侧长江,背南湖”,彭德怀在自述中直言,“这比一九二九年一月井冈山突围和六月进攻安福还要危险多了,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彭德怀自述》P150)

  这位以务实著称的将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替代方案:放弃强攻武昌,先肃清鄂东南六县(鄂城、蒲圻、咸宁、嘉鱼、通城、通山)地主武装,发动群众,建立政权,扩充红军。最关键的一步,是攻占湘北重镇岳州(今岳阳),以此切断连接武汉与长沙的粤汉铁路,孤立两大城市,为日后可能的行动建立稳固后方。这个立足实际、规避风险的方案,最终获得了中央的认可。

左二为彭德怀


声东击西

  岳州,扼守长江与洞庭湖咽喉,是武汉南下的门户。当时,国民党钱大钧部2个师(12个团)约4万人及王东原旅一部驻守于此,兵力雄厚。

  彭德怀深谙兵法。6月下旬,他巧妙施展“声东击西”之计:派出一支小股部队,大张旗鼓地佯攻武昌,放出“红军即将攻打武汉”的风声。敌军果然中计,急调钱大钧主力两个师驰援武汉。岳州城瞬间变得空虚,仅剩湘军王东原旅部分兵力。

  战机稍纵即逝!红三军团主力立即从湖北通山、崇阳等地挥师南下,如疾风般直扑岳州。7月2日,红军迅速占领临湘、城陵矶,完成对岳州的合围。


奇兵破城

  1930年7月3日,总攻开始。左路红五军从金鹗山直逼南津港,右路红八军由城陵矶扑向北门。

  关键突破口在北门。红八军军长何长工,这位曾在岳州读过中学的华容籍将领,对城内地形了如指掌。他亲率一支精干小分队,利用守军松懈之机,在北门架起人梯,悄无声息地攀上城楼!《何长工回忆录》生动记载:“我就首先组织八军一个小分队趁敌人不注意,隐蔽地从北门人梯爬上城楼,尔后用机枪从城墙上向下俯射,顿时城内敌人乱作一团。”然后,他组织部队“搞了几节火车皮,让部队乘坐在火车内进城。战士们一下车就向敌人猛打猛冲”。这突如其来的“火车奇兵”让守军彻底崩溃。经过激烈巷战,红军歼敌一个多团,残敌仓皇乘船逃往君山岛。岳州宣告易主!

1930年4月,何长工(左)与滕代远合影


战果辉煌

  红军歼敌2个营,缴获七五野炮4门、山炮数门、机枪18挺、步枪500余支,以及大批弹药和粮食。尤其重要的是,红军首次拥有了自己的炮兵部队(缴获的野炮因无法带走最终炸毁,两门山炮则一直抬到长征途中)。

  占领岳州后,英、美、日等国的军舰依然嚣张,不断抵近城岸,向城内肆意炮击。彭德怀怒不可遏。他迅速组织力量,与朝鲜籍红军将领武亭(中朝两国炮兵部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一起,将缴获的野炮秘密架设起来。《彭德怀自述》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待敌舰迫近时,还击了几十炮,大概十发以上打中了兵舰,从此它们不敢抵岸射击了。”

武亭

  城岸上,红军战士目睹炮击命中敌舰,群情激奋,“不约而同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声,响彻云霄。”这是红军建军史上第一次用火炮直接还击外国干涉军舰,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反帝壮举。


审时度势

  红军占领岳州虽仅短短三天(7月3日至5日),但行动果决高效:开监释放囚犯、开仓赈济灾民、筹集军饷3万银元,并支援洪湖苏区段德昌部两船武器物资。更重要的是,切断了武汉与长沙的水陆联系,让国民党武汉行营惊恐万分,急调重兵南北夹击。

红三军团政治部驻岳阳遗址:位于今岳阳市城区塔前街的原贞信女中

  7月5日,彭德怀立足实际,为避敌锋芒,主动撤离岳州,经平江返回苏区休整。短短二十余日,红三军团在休整中迅速扩军5000余人,实力大增。


星火燎原

  岳州之战,如同投入水中的巨石,激起了更大的波澜。红军撤至平江后,敏锐捕捉到长沙守敌何键主力尚未回防的战机。7月25日,士气高昂的红三军团挥师南下,剑指湖南省会长沙!

  7月27日,红军攻克长沙!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攻占的唯一省会城市,并建立了唯一一个省级苏维埃政权。此役俘敌4000余人,缴枪3000余支,解救大批政治犯,震动了全国,彻底打破了“红军不能攻城”的论调。岳州之战,为长沙大捷在军事(缴获装备、锻炼部队、切断增援)、政治(鼓舞士气、震慑敌人)、物资(筹集军饷)和精神(反帝胜利、军民信心)等各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九三零年,攻占长沙战役前的部分干部战士。中排左四为何长工

  8月5日,面对国民党重兵反扑,红军撤出长沙。8月23日,红三军团与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在浏阳永和市胜利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兵力约3万),为日后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保存了核心骨干力量。


档案印记

  1930年7月3日的岳州之战,在历史的档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抵制“左”倾的典范: 彭德怀拒绝盲攻武昌,灵活选择攻占岳州,是抵制冒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军事路线的成功实践。

  “以弱胜强”的教科书: 以不足万人兵力,通过声东击西的妙计,成功调动并瓦解数倍于己之敌,完美诠释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术精髓,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

  反帝斗争的先声: 炮击外国军舰,是红军乃至中国近代武装力量首次主动还击帝国主义武力干涉,树起反帝斗争的光辉旗帜,影响深远。

  战略枢纽的把握: 攻占岳州,不仅切断了武汉与长沙的联系,暴露了国民党长江防线的脆弱,更在岳阳地区播撒了革命火种,发动了数万群众,建立了党组织,削弱了地方封建势力,为后续红军在湘鄂赣边区的活动开辟了道路。

  通向胜利的跳板: 此役直接促成了红军攻占长沙这一土地革命时期的重大胜利,并推动了红军向更大规模正规作战的转变,是“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在特定条件下的精彩演绎。

  彭德怀的战术智慧与务实精神,何长工的果敢机敏,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共同铸就了1930年7月3日岳州城头的辉煌。这场短暂却意义深远的战斗,以其鲜明的档案价值与跌宕的故事性,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之中。


占领岳州关键事件时间表

日期

 事   件

 关 键 意 义

1930年6月

刘仁八会议,红三军团成立

彭德怀提出攻占岳州替代方案

7月3日 

攻占岳州   

 首获炮兵,击退外国军舰

7月5日

撤离岳州

主动转移保存实力

7月27日

 攻克长沙

红军唯一占领的省会城市

 8月23日  

永和会师,红一方面军成立

整合朱毛与彭滕力量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