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岳阳列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这一决策将岳阳推向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岳阳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时代背景:南巡东风与内陆开放的破局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形成了一定的示范效应。但内陆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的号召,推动中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向内陆纵深拓展。长江作为横贯东西、连接内陆与沿海地区的“黄金水道”,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轴线。在此背景下,岳阳凭借三大战略优势被纳入国家视野:
百年口岸根基:城陵矶港自1899年清政府设立岳州海关起,即为湖南唯一通江达海口岸。1956年,城陵矶港第一座正规化码头落成。1980年4月,国务院批准城陵矶口岸为沿江对外贸易港口,成为长江干线对外开放的七大口岸之一;同意恢复建立城陵矶海关(1986年3月更名为岳阳海关)。是年,岳阳商品检验处更名为长沙进口商品检验局岳阳商检处(1986年6月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岳阳商品检验局)。这些早期的发展为岳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使其成为长江沿岸开放城市的有力候选者。

图为位于城陵矶的岳州关旧址。岳阳市档案馆藏。

图为1993年的横街码头,今为城陵矶粮食码头。岳阳市档案馆藏

图为被辟为外贸港口的城陵矶港(1980年摄)。岳阳市档案馆藏
水陆枢纽地位:京广铁路纵贯城区,长江水道横穿东西,构成“十字型”交通骨架;洞庭湖平原的物产与劳动力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腹地支撑。

产业雏形初现:1980年代已形成石化、造纸等支柱产业,中石化巴陵石化、长岭炼化等企业初具规模。
二、历史时刻:1992年6月18日的政策落地

1992年6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岳阳与重庆、武汉、九江、芜湖一同成为长江沿岸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同年7月30日,国务院下发《国函〔1992〕93号文件》,明确岳阳等5个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各项政策,对相关进口设备、进口加工设备在1995年底以前免征进口关税和产品税(增值税)。
岳阳市委市政府旋即提出“开放兴市”战略,成立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四大开放平台,出台《鼓励外商投资暂行规定》等政策,推行“大项目3天审批、小项目即到即办”的效能革命。
三、后续发展:从政策红利到经济腾飞
1. 港口能级跨越式提升
1996年10月8日,城陵矶港获国务院批准对外籍船舶开放。1997年5月31日实现外轮首航。之后开通了日本、韩国等国的直达航线,开辟城陵矶粮库专用码头、岳化液体化工码头、长炼陆城油码头为一类口岸停靠点,开通至上海、南京的集装箱内支线运输班轮。

城陵矶外贸码头对外轮开放首航典礼
2005年,交通部将城陵矶港列为全国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是年,市委、市政府将“打造现代物流旺市”作为全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大口岸、形成大物流、实现大通关”的工作目标。
2008年,湖南第一家公共保税仓库在岳阳挂牌营运。保税仓库享有“境内关外”的税收政策,即出口货物入仓,就可退税;进口货物入仓,可暂不还税。
2010年7月15日,长江干线武汉至城陵矶河段海轮航道正式开通,长江海轮航线内陆延伸了228公里,万吨海轮可直达城陵矶,解除了制约岳阳口岸直航的瓶颈。11月22日,万吨海轮首次靠泊城陵矶港。11月,城陵矶至上海、宁波两条内支航线得到批复,改变了城陵矶口岸无始发班轮航线的历史,扭转了集装箱货物全靠过路船运输的被动局面。
2012年,城陵矶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突破15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9.01万标箱。岳阳成为长江沿岸10个亿吨级大港城市之一。
2024年,城陵矶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8.10万标箱,进出口货运总量1762.43万吨,货物吞吐总量达1.3亿吨。
目前,岳阳基本形成了以城陵矶港为龙头的“一枢纽多重点”现代港口集群、“铁水公空”多式联运的物流体系。向西,开通城陵矶——川渝航线;向南,开辟路口铺新货场“岳阳-深圳盐田”
中部铁水联运新通道;向东,与武汉、九江港联动缔结中三角“组合港”,建成松阳湖铁路专用线,开通岳阳——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直航,开启西部陆海新通道岳阳——怀化——东盟国际铁水联运。

图为城陵矶新港的早晨。岳阳市档案馆藏
2. 产业集聚与开放型经济突破
国家级平台建设:2009年,湖南城陵矶新港区成立,岳阳对外开放迈入新征程。2010年,岳阳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汨罗循环经济产业园获批全国首批“城市矿山”示范基地。云溪区工业园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岳阳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石油化工、造纸、食品等传统产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逐渐形成产业集群。
进入新时代,岳阳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岳阳片区正式揭牌成立。岳阳以此为契机,放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完善码头通道口岸功能。目前,岳阳已拥有自贸片区、城陵矶综保区、中国(岳阳)跨境电商综试区、城陵矶启运退税港和进口汽车、肉类、粮食、水果、木材指定口岸的“三区一港五口岸”9个国家级开放平台。这些平台的建成运营,使得岳阳的开放型经济持续做大做强。

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全景

城陵矶工业园全景

城陵矶保税区
如今,岳阳充分发挥“三区一港五口岸”九大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依托水、公、铁、空、管“五位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快构建多式联运体系。
外资企业增加:根据岳阳市市场监管局资料,截至2024年,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55家。
外贸结构优化:进出口总额从1999年909万美元增至2012年5.8亿美元,再至2024年达74.9亿美元(538.37亿元人民币)。近年,借力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岳阳加强对非“产工贸”“投建营”一体化项目建设,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探索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非洲、东南亚等地农副产品“初加工厂”“海外仓”建设紧锣密鼓,“海外初加工厂+海外仓+国内精加工+全球贸易”产贸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岳阳实现由“采全球、卖全国”到“采全球、卖全球”的转变。
3. 城市能级跃升
GDP从1992年约70亿元增至2023年4710.67亿元,增长67倍。2024年,GDP达5127.66亿元,首次突破5000亿大关,连续26年稳居湖南第二,站稳全国城市60强、中部地区10强。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1+3+X”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岳阳正围绕这一发展思路逐渐丰盈“血肉”、强筋壮骨。目前,已形成层次清晰、梯度合理、交融赋能以及集群增效的良好格局。
四、历史意义:长江经济带的“腰力支撑”
内陆开放破冰者
岳阳的开放打破“沿海先行”路径依赖为岳阳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得岳阳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逐渐转变为长江中游重要的物流枢纽和产业基地,为其他内陆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激励更多内陆城市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推动中国内陆地区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在中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宏伟蓝图中,岳阳的开放实践写下了生动且重要的篇章。
区域协同引擎
通过构建辐射湘鄂赣3省21市的“中三角”物流网,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城陵矶港与重庆、武汉港口联动,填补长江经济带中游关键节点空缺,助推“黄金水道”一体化。在区域层面,岳阳的开放带动了整个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港口贸易和产业合作,岳阳加强了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例如,与武汉、九江等城市的联动,促进了中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湖南开放桥头堡
作为省内唯一国家一类水运口岸,岳阳成为湖南落实“一带一部”战略(东部沿海与中西部过渡带、长江与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核心支点。
五、结语:开放基因的当代回响
33载光阴,岳阳以洞庭湖的胸襟拥抱长江、联通世界。从1992年政策破冰的五个名字之一,到今日长江中游的“江湖枢纽”,其崛起印证了国家战略的前瞻性,更彰显内陆城市凭区位优势与改革勇气实现逆袭的可能。城陵矶港的万吨货轮、国家级经开区的智慧工厂,正书写着开放基因的新篇章——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岳阳出洞庭、入长江、汇大海,与世界双向奔赴,改革开放浪潮奔涌!
注:本文数据均源自岳阳市档案馆收藏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