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杨柱朝

来源:市档案局2024-07-30
浏览量:1|| | ||

主纂康熙《岳州府志》,厘正地方得失真伪

在岳阳历史上,俊贤才士呕心沥血,先后编纂了明朝弘治、隆庆、万历,清朝康熙、乾隆元年、十一年等6部《岳州府志》留传于世。其中,杨柱朝主纂的康熙《岳州府志》,融学术性、史料性于一体,尤为珍贵。

杨柱朝(1618-1687),字石林,号娲宫,晚号洞庭渔隐,清代临湘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顺治十六年(1659年)中进士。曾任四川平武知县,治绩突出,百姓拥戴。后辞官回乡,全身心投入治学之中,参加修纂康熙《湖广通志》、康熙《岳州府志》、康熙《临湘县志》,撰写《诗经订伪》、《读史笔断》、《读史学》、《广法言》、《印庄娲宫诗话》、《印庄笔秋堂集》、《钓余手钞》等著述,是一位难得的既贯通经史、又精工诗文的岳阳本土文学家。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杨柱朝应岳州知府李遇时聘请,担任府志主纂。当时,岳州历经战乱,“老成凋谢,兵灾累经,故府之载书,先民之遗卷,杳焉无稽”,编好一方全史,困难重重。杨柱朝迎难而上,“且出腹笥之蕴,发笈录求,揽遗书而综旧闻,于是删繁刈芜,补漏缀轶,参与考订,期于至当”。仅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全书便告完成,共28卷,20多万字。这本府志呈现两大特点:一是史料宏富,堪称地方百科全书。全志收录了大量《春秋》、《史记》、《汉书》等古籍文献与旧志中有关岳阳的记载内容,辑数千年岳州史事于一体,融洞庭湖、岳阳楼、君山诗文题咏于一书,纲目门类合理,体例完备,文笔犀锐精湛,不仅是当时岳阳的地方全史,而且是一部地方百科全书。二是考校厘正,有许多独到的历史研究见解。志书对“瞳袭传伪”的史料逐一作出厘正,提出:如麋子在郧、房之间,罗子徙湘、平之域,古华容为今监利,此疆域之宜厘正者一;城陵为古彭城,如山为古如城,青草介于巴、华,黄陵介于湘阴,崇山自道明越裳、壤连交广,此山川之宜厘正者二;湘君为天帝之女,欧阳询、虞悝为汉之临湘人,徐伟为今之临湘人,此人物之宜厘正者三。三者正,而刚柔燥湿之性,贞淫奢俭之俗,登耗赢绌之数,因革损益之宜,咸可按籍而定。”同时,对杜预开杨口大运河之事,也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考证,得出了“杨口即古调弦(今华容调弦口),因杨岐得名,而是河(即华容河)亦自江出,冬竭夏流,故当时均以沱称,得非沔阳之长夏河”的结论。

杨柱朝治学严谨,从不盲目传伪。他从小即学习《朱传》,受程朱理学影响颇深,但对书中阐述的观点抱有怀疑。他通过广泛收集各家观点,重新学习古《序》及毛传,坚定了批判《朱传》的决心,写出了《诗经订伪》一书。全书以《序》及毛说为主,博采诸家,论其得失真伪,自成一家之言。

杨柱朝还是洞庭湖海市蜃楼现象的第一个解释者和记录者。明清时期,洞庭湖浩渺无涯。相传,每年春夏之交,人们可见到湖上“蜃楼”,百姓惊为怪事,没有人能解释清楚,也没有人记载下来。杨柱朝亲往观察湖上“蜃楼”,以《洞庭蜃楼歌》纪其事:

“洞庭八百浩淼中,一片奇光相与遇。青螺十二掩其峰,幻作  都与烟树。中有浮屠势凌空,大山小山叠无数。碧绀苍青无端倪,观者如堵色惊怖。”

并考证史书记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湖中蜃楼跟海中蜃楼同是由“气”所形成,是“理”之所归,并认为《岳阳风土记》中“洞庭湖中有巨蚌,深夜展一壳如帆,吞吐明珠,与月争色”就是洞庭湖的蜃楼,是“理气所召”,“无足怪者”。

杨柱朝对岳阳楼“仙梅石”也作出了“非仙”的解释。明崇祯年间,岳阳楼被烧毁后,集资重修时,在楼址挖出了一方上有梅花墨迹的奇石,时人以为神物,故建墨石亭以纪。亭成时,“盈城罢市,相顾动色,人人如有所获”,都以一睹奇石为快。杨柱朝为此特撰《仙梅记》指出:此石并非神仙之物,“仙梅”一说是荒唐之言,他利用动静的观点解释此乃自然界的正常现象。他的这种观点比较接近科学,在当时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是十分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