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李元度

来源:市档案局2024-07-30
浏览量:1|| | ||

屡试不第而从戎;著作等身成儒将

清末,平江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才子,屡试不第而投笔从戎,终成著作等身的儒将,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今平江县爽口乡沙塅村人。四岁丧父,靠母亲纺织换钱供他上学。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但以后他6次参加礼部考试,都未中第。

咸丰三年(1853年),已经三十三岁的李元度投笔从戎,加入曾国藩湘军,充当幕僚,协助曾“辟佐戎机,调理营务”,深得曾氏赏识。曾国藩保举李为候选知县、加内阁中书①衔;后又保举同知②衔,赏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战以后,李元度便由军中文员改为将领。咸丰八年(1858年),李元度带领一支700人的部队,固守江西玉山、广丰两城,为湘军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辅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间,曾经两救曾国藩,曾国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请赏,获得道员记名,加按察使④衔,赐号色尔固楞巴图鲁之赏。两年后补授浙江温处道道员,不久,调任安徽徽宁太广道员,加布政使衔。任上,李元度奉曾国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悬殊,徽州失守。曾国藩为掩饰“筹划未密”之过错,具奏参劾李元度,李被革职。咸丰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复原职。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内,他剪巨恶,劾墨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当年死于贵州任上。

曾国藩虽曾参劾李元度,并说李元度“帷战阵非其所长”,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虽治军无效,而不失为贤者。”在《国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评价:“次青提兵四省,屡蹶仍振,所谓贞固者非耶;发愤著书,鸿编立就,亦云勇猛矣。”

李元度转战南北,四处奔波,阅历丰富,熟悉社会民情,为治学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热爱文史,即使戎马倥偬、政务繁忙之际,仍笔耕不辍。著述有《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天岳山馆诗集》、《名贤遗事录》、《四书讲义》、《国朝彤史略》、《南岳志》、《同治平江县志》等30多种1500多卷。最有价值者当属60卷《国朝先正事略》,其中收录了清朝开基至同治200余年间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经学、文苑、遗逸、循良、孝义七类,采其勋绩议论、嘉言懿行,每人一传记之,林则徐、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传略皆在其内,颇具史学价值。另外,40卷《天岳山馆文钞》,集中记载了平江县的碑、传、志,保存了大量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对杜甫卒地的考证,自成一家之言,难能可贵。

平江至今流传着李元度的不少趣事与传说,尤以“对字”趣话,令人拍案称奇。相传一天黄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刘秀才问路。李嫌其语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刘秀才只好和颜低声借问姓氏,李脱口而出:

“骑青牛,过函谷,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斩白蛇,入咸阳,兴汉家四百载,高祖是刘。”

李元度大惊,忙向前询问:“足下何处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问:“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后。”堪称出句巧,联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刘两人结成了忘年之交。

①内阁中书:官名。内阁置中书若干人,掌撰拟、记载、翻译、缮写。官阶为从七品。

②同知:官名。明清时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粮、缉捕、海防、江防、水利等。

③花翎:清代官员的冠饰。用孔雀翎饰于冠后,以翎眼多者为贵。一般是一个翎眼,多者双眼或三眼。清咸丰年后,凡五品以上,虽无勋赏亦得由捐纳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赏戴双眼花翎;宗臣如亲王、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④按察使:官名。清朝为总督、巡抚的属官,管一省之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