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范仲淹

来源:市档案局2024-07-30
浏览量:1|| | ||

应求著就《岳阳楼记》,忧乐境界至高无上

大凡名胜,必有文人之功。岳阳楼的声名大著,应自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始。正是这篇雄文问世,才使得楼以文益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幼时孤苦,两岁丧父,随母再嫁,改名朱说。成人后,始还姓,更其名。他少有志操,刻苦学习,“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至今,他的故乡苏州天平山还有他划粥苦读的“咒钵庵”。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步入仕途,累官至参知政事①。

范仲淹的官宦生涯近40年,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总是竭诚尽全力履职。初登仕途,便在泰州治水,修筑总长150里的捍海堰,使泻卤之地化为良田,两千多外逃户陆续返乡。天圣年间,江淮、京东旱、蝗交加,他多次奏请仁宗派员赈灾,仁宗沉缅于安乐而不予理睬,范仲淹冒险谏问仁宗:“宫掖中半日不食,当如何?”仁宗只得派他去赈济灾民。仁宗拟建太一宫、洪福院,范又反复劝谏:“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民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免除积负。”终于使皇上放弃了大建宫院的计划。天圣三年(1025),他针对时弊,以万言《上时务书》,奏请仁宗“革除文弊,复举武科,赏直谏之臣,除滥赐之害”。景佑三年(1036)他再上《百官图》,对朝廷在职官员逐一提出奖惩意见。庆历三年(1043),他联合富弼等实行“庆历新政”,提出十项改革意见,即“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获仁宗诏令,在全国推行。新政触动了腐朽官僚贵族利益,遭到强烈诽谤与攻击,不久便告失败,范仲淹也因“朋党之诬”而被贬谪。

军事上,范仲淹战功卓著,“胸中自有数万甲兵”。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积极防御西夏。守边数年,爱护士卒,号令严明,招抚流民,西夏人畏威怀德,终于请和。颇受人尊重,称之“龙图老子”。

文学上,他主张“文以载道”。所作散文,多为阐述其政治主张。诗词豪放,以反映边地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的莫逆之交滕子京,谪守岳州,重修岳阳楼,求他写记。当他看到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和《洞庭晚秋图》后,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深感滕子京屡遭人嫉,一贬再贬,却依然豪迈自负,勤于公务,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实为不易,欣然应允,一气呵成千古绝唱《岳阳楼记》。其叙事之扼要、写景之生动、议论之精警都达到了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全篇368字,字字珠玑,流畅自然,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充分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河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人生观。作为封建官吏,能有如此理想和抱负,十分难能可贵,其忧乐观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岳阳楼记》一直被编入中国大、中学的语文教科书,并译成多国文字传播海外。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最早将“先忧后乐”作为共产党人政治思想修养的准则之一。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回到阔别了32年的故园韶山,在父母坟前敬上一根松枝,双手合拢三鞠躬后,喃喃自语到:“前人辛苦,后人享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胡耀邦、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同志登上岳阳楼后,亦在《岳阳楼记》雕屏前流连忘返,反复吟颂。

范仲淹对岳阳也是情有独钟。在他一生中,至少可能两次到过岳阳,一次是明道二年(1033)奉命“安抚江淮”后,有可能取道岳阳回京;一次是接到滕子京的《求记书》后写《岳阳楼记》。正是因为到过,在《岳阳楼记》中才可能有“予观夫巴陵胜状”之语,才可能把洞庭湖数十种物象写得活灵活现。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有作品屡屡写到岳阳楼、洞庭湖。宋明道二年(1033)12月,他写有《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诗,其中有句称赞岳阳楼云:“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宋庆历四年(1044),他写有《和延安庞龙图寄岳阳滕同年》诗,既劝勉了滕子京,又颂扬了洞庭湖的美景。更有甚者,他还在距岳阳10多里远的云溪太平桥庙湾置有田庄一所,后由其子范纯仁作为范仲淹孙女的陪嫁品赠给岳阳籍孙女婿毛长发,这在岳阳、临湘两县《毛氏宗谱》中有详细记载。

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由青州前往颖州(今安徽阜阳)赴任途中,病卒于徐州,享年64岁。宋仁宗亲书其墓碑为“褒贤之碑”,谥号“文正”。现苏州市郊天平山建有范公祠,祠内悬挂着一幅清康熙年间的匾额,上书“第一流人物”。

岳阳市将范仲淹的“忧乐精神”和屈原的“求索”精神发展成为“先忧后乐,团结求索”的岳阳精神,成为岳阳市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①参知政事:官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