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湘阴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湘阴县统计局2025-04-02
浏览量:1|| | ||

  湘阴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报[1]

  湘阴县统计局

  2025年3月

  2024年,湘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县委工作要求,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1376”总体思路,聚焦稳增长、兴产业、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顶住叠加压力、克服多重困难、应对系列挑战,较好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展现新气象。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476.3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79.88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218.47亿元,增长6.5%。三次产业结构为16.4:37.8:45.9。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3%、49.7%、43%。其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4.84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农业产值55.91亿元,增长2.9%;林业产值4.34亿元,增长9.0%;牧业产值27.45亿元,下降2.1%;渔业产值48.36亿元,增长5.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8.78亿元,增长7.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3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2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1千公顷,下降0.71%;早稻播种面积25.55千公顷,增长2.46%;秋粮播种面积51.78千公顷,下降0.75%。

  全年粮食总产量50.21万吨,比上年增加0.21万吨,增产0.42%。其中,夏粮产量0.51万吨,减产2.6%;早稻产量15.39万吨,减产0.05%;秋粮产量34.31万吨,增产0.8%。

  全年生猪存栏33.98万头,能繁母猪2.81万头,生猪出栏53万头,猪肉产量4.01万吨;牛存栏2.79万头,牛出栏1.55万头,牛肉产量0.18万吨;羊存栏3.55万只,羊出栏3.8万只,羊肉产量0.07万吨;全年家禽存笼333.96万羽,家禽出笼548.60万羽,家禽产量0.79万吨,禽蛋产量1.04万吨。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7.16万亩,增长3.5%;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2.65万吨,增长3.5%。全年油料播种面积18.76万亩,增长4.6%;油料产量2.20万吨,增长5.0%;全年茶叶产量0.27万吨,增长4.3%;全年水果产量3.05万吨,增长3.9%;全年食用坚果产量602.1吨,增长3.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4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12.5%,制造业增长11.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6.2%。

  年末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6家,其中本年新增29家,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3.9%;园区规模工业企业169家,其中本年新增15家,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增幅12.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3]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7.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4.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9.0%,占比为11.8%;食品制造业增长2.6%,占比为1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0.3%,占比为13.3%。

  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47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3.38亿元,比上年下降5.6%。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0.94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72亿元,增长14.2%;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0.17亿元,增长11.3%;金融业增加值7.22亿元,增长5.4%;房地产业增加值19.60亿元,下降3.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98亿元,增长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3.91亿元,增长0.8%。全年实现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21.5%。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1334万吨。货物周转量10675万吨公里。客运量105.29万人,比上年下降5.2%。旅客周转量5954.89万人公里,下降29.5%。

  全县境内公路总长度3063.95公里。国道72.19公里,省道235.72公里,县级公路337.33公里,乡级公路968.14公里,村级公路1450.57公里。汽车客运站1个,年末公交车路数42路,公共汽车营运车辆173辆。出租汽车107辆。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4.6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4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9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19.4万户。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33亿元,比上年增长6.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142.43亿元,增长6.2%;餐饮收入28.90亿元,增长6.9%。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0.7%,饮料类增长4.0%,烟酒类增长4.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7.4%,化妆品类增长12.1%,金银珠宝类下降31.9%,日用品类增长5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2.6%,中西药品类增长43.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9.7%,家具类下降7%,通讯器材类增长36.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4.8%,汽车类增长2.5%,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36.0%。 

  六、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9%。其中,产业投资下降2.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5.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54.1%,非国有投资增长20.3%,民间投资下降5.2%。分投资方向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3.0%,民生工程投资下降26.6%,工业技改投资下降14.1%,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38.2%。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67.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2%,比上年降低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9%,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5.4%,降低8.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2.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2.4%,提高13.5个百分点。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43亿元,比上年下降19.8%。其中住宅投资12.26亿元,下降22.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27亿元,下降10.0%。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2.52万平方米,下降18.9%。商品房销售额14.78亿元,下降26.4%。商品房销售均价4544元/平方米,待售面积52.48万平方米。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2.90亿元。其中,出口2.77亿元,进口0.12亿元,进出口顺差2.65亿元。全年招商引资引进各类项目37个,协议引资65.37亿元,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8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72亿元,比上年下降6.9%。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25.03亿元,下降2.2%;其中税收收入11.64亿元,下降1.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7.79亿元,下降1.3%。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1.23亿元,增长12.0%。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6.08亿元,比上年下降2.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3.42亿元,下降3.1%;财产险保费收入2.66亿元,下降0.8%。原保险赔付支出3.57亿元,增长27.2%。其中:寿险业务赔款1.27亿元,增长40.1%;财产险业务赔款2.3亿元,增长21.0%。 

  九、人口、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57.1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27万人,城镇化率54.74%。全年出生人口3470人,出生率为6.07‰;死亡人口4827人,死亡率为8.44‰;自然增长率为-2.37‰。男性人口29.1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1.05%;女性人口27.96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8.9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4.2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69.4万人。

  全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16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139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04元,增长5.4%。  

  全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878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617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90元,增长4.0%。全县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8.2%。

  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23万人。其中,在职职工5.45万人,离退休人员4.7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4.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8.0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0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3.9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8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35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1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57万人。

  年末全县共有4048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13710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930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年临时救助17214人次。全年领取国家定期抚恤金、定期生活补助金的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4899人。

  年末全县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民政服务机构35个,其中养老机构34个,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1个。民政服务床位2194张,其中养老服务床位2032张,儿童福利和救助保护机构床位162张。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8所。其中:幼儿园96所,小学49所,普通中学38所,中等职业学校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教职工人数6775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1483人,小学教职工1329人,普通中学教职工3624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308人,特殊教育教职工31人。

  全年科技创新平台51个,其中国家级2个。实施科研计划26项,其中国家级3项。全年科技成果登记11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项数316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交易额12.02亿元。全县共有高新技术企业9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1家,专利授权量330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08件。全年实现高新产业增加值99.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GDP比重21%。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共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2个,群众艺术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36.24万册。剧场、影剧院4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100场。博物馆2座,文物藏品1193件,全年参观人数13.06万人次。调频电视转播发射台2座,制作公共电视节目时长687小时;有线电视用户28000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

  年末全县旅行社7家,旅行社服务网点18个,旅游景点3个。全年接待游客691.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4%。实现旅游总收入72.27亿元,增长4.6%。

  年末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75个,其中:医院11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04个,村卫生室43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卫生技术人员37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44人、注册护士1728人、药师187人、技师164人、卫生监督员59人,其他技术人员109人。年末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895张。全年总诊疗人次数233.26万人次,其中门、急诊198.93万人次。病床使用率73.16%。

  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426个。其中,体育馆5座,运动场901个,游泳池8个,各种训练房4个。共开展全民健身项目56项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5万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县国土总面积154145.47公顷,耕地面积49823.2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87.5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192.47公顷,园林绿化面积809.48公顷。公园个数9个,公园面积217.32公顷,建成区面积2186公顷,建成区绿化面积809.48公顷。

  全年城镇污水排放总量1536.26万吨,城镇污水处理量1460.37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95.06%。全社会用电总计13.65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6.80亿千瓦时。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86.6%,比上年降低4.6个百分点。污染物排放方面,工业COD排放量14.37吨,二氧化硫80.59吨,烟尘31.24吨,粉尘22.51吨。工业用水总量116万吨。同时,污染源治理总投资2157万元,建成投产且执行 “三同时” 的项目数 23个,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39起。

  全年平均气温18.6℃,比上年平均气温偏高0.2℃;月最高气温38.8℃,出现在7月份和9月份;月最低气温零下6.6℃,出现在1月份;年总降水量1751.8mm;年总日照时数1513.6小时。

  全年安全事故发生1起。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7362起,其中重大事故60起,一般事故7302起,发生事故死亡人数61人,发生事故经济损失折款358.09万元。

  注: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4]原保险保费收入是指保险企业确认的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乡居民收入和支出数据以及部分农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湘阴调查队;存贷款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湘阴监管支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县公安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县商务粮食局;客货运输量、周转量、公路里程、客运车辆数据来自县交通局;电信业务量、移动电话用户数、固定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来自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公司;保险数据来自县地方金融服务中心;学校、教职工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县科技局;专利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管局;旅游、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图书数据来自县文旅广体局;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县融媒体中心;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社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县医保局;城乡低保、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县民政局;优抚对象数据来自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空气和污染物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湘阴分局;全社会用电数据来自县供电公司;国土面积、耕地面积数据来自县自然资源局;绿化面积、公园、城镇污水处理率数据来自县城管局;日照、气温和年降水量数据来自县气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县交警大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