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调优结构,让种粮更赚钱

来源:人民网2019-01-04 00:00
浏览量:1|| | ||

  制图:张芳曼

  我们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生产不能有丝毫放松。当前,粮食供求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伴随消费升级,人们的需求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放心”,粮食生产必须数量、质量并重。

  顺应新形势,需要深化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

  市场倒逼调整——

  粮食生产出现积极变化,调优结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广袤田野打造粮食生产转型发展新框架。优质优价,粮农感受最深切的就是价格信号。

  秋收冬藏,又是粮食收购季。日前,多地启动2018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国标三等晚籼稻最低收购价126元/百斤,同比降低10元。同等级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每百斤130元,同比降低20元。“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释放出明确信号,过去‘农民种什么,国家收什么’,今后是‘市场缺什么,农民种什么’,通过优粮优价,引导农民向既重产量更重质量转变。”黑龙江省桦川县粮食局局长李洪泉说。

  调查发现,在价格信号引导下,去年各地粮食生产出现积极变化。

  调优结构,订单农业规模扩大,实现“优粮优价”。“不种优质稻没出路!”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石公桥镇嘉科水稻合作社理事长李子爱说,前年合作社与精为天米业公司签了订单,3800亩水稻,一半改种优质稻,经过一年磨合,去年成效显了出来,“一斤优质稻1.5元,比常规稻高出两毛钱,有订单不愁卖,一亩能多挣200多元。”

  鼎城区农业局局长钟兴满说,区里出台政策,推广优质稻,对种20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给50元补助,农技服务小组对大户进行一对一指导。全区水稻面积170万亩,去年优质稻达到50万亩。从市场情况看,普通稻谷难销,但优质稻供不应求,两者价格每100斤相差20—30元,农民种优质稻增收1.2亿元以上。

  “黑龙江大米品质好,县里积极向优质、绿色上调,增加糯稻生产,引导农民往市场上走,减少受政策变动的影响。”桦川县副县长张义利说,县里建立县级检测中心,保障大米质量;搭建电商平台,注册公共品牌,让好大米卖出好价格。

  “好水稻不愁卖,每年都提前订货,价钱也有保障。”桦川县玉成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说,合作社经营1.2万亩地,主要种3个水稻品种:稻花香、绥粳、糯稻,大部分是订单收购,每斤价格2.4元,远高于最低收购价。合作社还自留2000亩,加工县里统一打造的“星火”品牌大米,一斤最低能卖6块钱。

  抱团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效益。

  在湖南省宁乡市双江口镇,20户种粮大户成立合作联合社,抱团发展。探索一田两用,去年联合社在3500亩稻田推广稻虾共生,“一季水稻,一季龙虾,一亩效益增加4000元,稻田生态复合种养,可能是今后一条出路。”合作联社理事长范建锋说。

  新技术、新装备提升效益。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镇三胜村大户陈玉扣说,现在喷洒农药用上了无人机,几十亩地作业只需十几分钟,而且喷洒均匀,飞防一次一亩10元左右,比人工省事省钱。

  多措并举增效——

  千方百计降成本,延长链条,农机共享,换个方式种粮

  “成本上涨,粮价下压,不换个种法不行了!”宁乡市东湖塘镇太平桥村农民袁铁山,去年种了200亩水稻,其中50亩双季稻,150亩单季中晚稻。老袁掰着手指算了笔账:种一季稻谷,一亩地要肥料120元,种子、农药300元,机耕机收180元,租金400元,再加上人工、浇地、运费等,亩成本要1300元左右。

  调查显示,当前种粮成本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流转租金占到种粮成本的30%—40%。“租金三年涨了一倍,有点儿吃不消。”安徽省巢湖市庙岗乡莲花村的王学斌说,2015年每亩租金300元,现在好地块涨到650元,丘陵地也涨到560元。去年他流转1200亩田,每年贷款主要支付租金。

  管理成本也在攀升。55%的种粮主体反映农资“涨价快”。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周家店镇新时堰村农民鲁方齐说:“前年一袋复合肥102元,去年到了120元,一年涨了近20%。”

  面对新形势,怎么种粮才赚钱?

  千方百计降成本。在桦川县,李玉成的合作社采用鱼、蟹、鸭共育技术,种植水稻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三减”每年一垧地能节约成本2000多元,而且绿色产品赢得了好口碑,带来增值收益。

  调整结构保增收。王贵成是桦川继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去年合作社的3315亩地,他进行了精心的种植结构规划:1815亩高粱、925亩大豆、525亩水稻。这些高粱地在2016年种植的是玉米,2017年种植的是大豆。“这几年粮食市场波动大,不能把宝都押在一个品种上,多几个品种可以分散风险保证收益。而且,换品种还能拿到轮作补贴,也是一块收入。”

  延长链条增效益。李玉成的合作社每年会产生大量水稻秸秆,一度为如何处理这些“废物”伤透了脑筋。但如今“废物”变成了“宝物”。合作社与一家生物质能源公司合作,将废弃的秸秆打包加工成生物质颗粒,以每吨410—450元的价格卖给附近的发电厂,收益和加工公司按比例分成。“今后我们还想和龙头企业深入合作,生产米糠油、饲料等,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效益。”

  在宁乡市双江口镇,范建锋说:“有了规模才有议价实力,联合社共经营2万亩地,统一采购农资,价格能便宜10%;统一签订单,销路有保障。”

  “手机一刷,用上共享农机,又快又实惠。”鼎城区谢家铺镇种粮大户匡勇立说,“这些大家伙一天能耕40亩左右,100元到120元一亩,再不担心耽误农时。”如今,全区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85%以上,机械作业由单项作业迈向复合作业。政策扶持,鼎城区周家店镇天合合作社上马6台粮食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90吨,湿谷到干谷,一斤能多卖两毛多钱。

  政策扶持,收购主体对接生产主体。截至12月中旬,桦川县收购最低收储价水稻3.2万吨,占总收购量的5.9%。从各地粮食收购情况看,去年政策性收购量大幅减少,市场化购销更为活跃,市场主体、购销渠道、收购资金来源更趋多元。

  转型中的期盼——

  政策衔接更紧密,引导市场预期,保障优粮卖出好价钱

  实现面向市场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决。

  种粮主体期盼通过订单实现优质优价。调查发现,不少种粮主体反映,订单能力不足,最担心优质粮难卖好价钱。

  在宁乡市回龙铺镇沿河村,粮农李应台坦言,他流转了700亩水稻,种的都是优质稻,但只有60亩签了订单,其他的还没找到买家。鼎城区周家店镇白合寺村也面临同样问题,陈其主说,合作社经营6.04万亩地,订单面积只有1万亩,没有合同,优质稻很难卖上好价钱。

  千方百计提供加工企业融资便利。调查发现,融资难是制约订单的最大瓶颈。湖南金德米业总经理苏运德说,粮食收购时间集中,需要大量资金,一年只有农发行收购贷款790万元,缺口约2000万元,找其他商业银行贷款难。希望政策精准扶持加工企业,通过“龙头+农户”的紧密联系,推广订单种植,引导农民有序调结构。中粮富锦库主任李维成建议,加强农业订单的约束力,提升履约率。

  调查显示,95%主体希望稳定市场预期,他们期盼政策衔接更紧密。

  结构调整有更多政策支持。在桦川,2016年的玉米面积约80万亩,2017年降低为50万亩。原因在于玉米价格大幅波动,农民纷纷把旱田改成了水田,把玉米换成了水稻。但去年的水稻价格下跌,玉米价格“逆袭”,不少农民打算再把水田改成旱田。

  “‘水改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富锦市二龙山镇北地界村村民祁富林说,种水稻需要育秧大棚,也要插秧机等水田专用的农机,“备齐一整套没有20多万下不来,要是把水田改成旱地了,那这些装备基本全作废了。”

  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出现大户退租、“双改单”等苗头。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天井村张传顺,3年前流转1000多亩地,去年只剩下400多亩。

  在宁乡市,因为早稻效益低,“双改单”现象普遍。市农业局副局长罗德辉说,去年全市早稻面积减少10万亩。

  稳定粮农市场预期。基层干部建议,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稳定市场预期,让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学会看市场,适应市场波动。政策应当为产业发展营造更好的政策环境,理顺产业链条,让农民种得出,卖得好。

  夯实农田水利基础。一些种粮主体希望,加强基础设施,让粮食生产不再受掣肘。

  “种地还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得跟上。”宁乡市东湖塘镇太平桥村袁铁山说,村里的山塘年久失修,渠道淤积,灌溉跑一路漏一路,去年大旱,合作社200多亩水稻秧苗都没插下去。

  完善种粮社会化服务。巢湖市庙岗乡莲花村王学斌说:“我们卖的都是潮粮。因为一台烘干机要几十万元,使用率较低,难以短时间内收回成本。租用烘干机的话,一斤就要6分钱,大户难承受。”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农业生产依然受农田水利、晾晒场地、农机设备等基础不足的制约,今后应当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社会化服务供给来改善生产条件,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调动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记者 赵永平 朱 隽 王 浩 郁静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