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搭建起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来源:人民网2019-08-23 00:00
浏览量:1|| | ||

  图为美国选手罗明彦在山东曲阜体验活字印刷。 (湖南卫视“汉语桥”节目组供图)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语言竞技、文化交流为基础,加强中外青年互动,讲好中国故事。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最初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49名选手参赛,到现在已吸引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万名青少年参加海外预赛,6000多名各国选手来华参加决赛,“汉语桥”在世界范围内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8月22日晚,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长沙圆满落幕。来自埃及的帕桑特·阿里(中文名诗雨)摘得桂冠,荣获“汉语之星”“汉语大使”称号。本届“汉语桥”由国家汉办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天下一家”为主题,让世界各国青年了解中国魅力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

  一个月前,从海外预选赛中脱颖而出的157名大学生齐聚长沙,展开了一段丰富的中国文化探秘之旅。这些选手来自五大洲122个国家和地区的144个赛区,最终,其中5名跻身终局之战,在22日晚的直播赛场上展示了他们出色的中文听说读写能力和才艺。

  斯科比奥拉·安娜(中文名安子轼)是“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举办以来,第一位从摩尔多瓦走出的选手,实力却不容小觑,她流利的中文表达、准确的音调和一手好书法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12岁那年,我看了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电影,从此就迷恋上中国文化。越是不同的文化我越有兴趣,我越学中文越着迷。今年是孔子学院在摩尔多瓦建院10周年。我们学习中文的热情很高,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

  “中文在埃及太火了!如果你上街问问埃及人想学什么外语,中文肯定是首选!”4年前,诗雨在父亲的建议下进入开罗大学中文系学习。“埃及和中国的经贸往来日渐频繁,特别需要懂彼此语言的人才。入学两星期后,我就爱上了中文和中国,只要有中文讲座我就去听,有中国文化交流活动我就参加。中文电视剧、电影我虽不能完全看懂,也看得津津有味,没想到我的中文水平进步神速,竟然成了别人眼中的‘学霸’。”

  国家汉办新闻处处长樊钉表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普遍看好中国发展前景,更加重视与中国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中文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从语言入手,以文化交融。目前全世界共有15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37所孔子学院、1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从2004年至今累计培养各类学生900多万人。在孔子学院带动下,69个国家和地区将中文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67所大学将孔子学院课程纳入学分体系。

  “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以语言竞技、文化交流为基础,加强中外青年互动,讲好中国故事。自2002年启动以来,从最初的21个国家和地区的49名选手参赛,到现在已吸引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万名青少年参加海外预赛,6000多名各国选手来华参加决赛,“汉语桥”在世界范围内搭建起一座座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如果10年后,我的绵薄之力能为埃中关系发展作出一些贡献,那我该多自豪啊”

  “丰富”“包容”,当记者问及几名参赛选手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的感受,大家说得最多的是这两个词。

  来自几内亚的佩德罗喜欢中国音乐,歌曲《我们不一样》是他的最爱,“它表达了我心目中中国文化所展现的情怀——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学会相互理解”。

  “刚开始学中文时,我只是觉得中文好听,韵律感强;后来迷上中国古诗词,更感动于其中蕴含的情感、文化和思想。”“文艺青年”安子轼近几年痴迷中国古诗词,背诵、默写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读《宋词300首》是让她“恢复元气最好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感情和承诺”。

  安子轼说,最打动她的是中国人互相理解包容的同理心。“我的中文老师总是对我们充满理解和信心,经常鼓励我们。其实我以前很没有自信,学习中文后,我的朋友说我变化很大,‘说母语的时候还有点儿胆怯,但一说起中文,即使是和陌生人,也能聊得热火朝天’。”说起学中文,这个在别人眼中沉默文静的姑娘一下打开了话匣子,眼睛里都在发光。

  作为开罗大学中文系连续4年专业第一的保持者,诗雨打算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我觉得这就是中国文化对我的改变,让我想法更成熟、更有‘大爱’。”这个开朗的女孩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学无止境,我必须持续地、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递给他们。越学习,我越能感到自身的不足,更有继续前进的动力,懂得什么叫‘天道酬勤’。如果10年后,我的绵薄之力能为埃中关系发展作出一些贡献,那我该多自豪啊!”

  “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相信我的未来也一定和中国在一起”

  总决赛前,15强选手兵分三路,赴上海、山东、河北三地游学。“这是我第一次坐高铁,方便又舒适。”泰国选手杨金玉在唐山看到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我们参观了列车生产线,过程复杂、科技含量高,中国人太厉害了!如果泰国技术人员来中国学习先进技术,我愿意给他们当翻译。”

  14岁的沙利来自柬埔寨,年幼时就开始在景区卖纪念品以赚取学费。天资聪颖的他只要遇到外国游客就学几句外语,渐渐地竟能用9种语言和游客交流,成为“网红”。两个月前,他来到中国开始学习中文。在决赛现场,他说:“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到中国学习,相信我的未来也一定和中国在一起。”

  杰米·比尔博(中文名大米)曾在2011年参加过“汉语桥”比赛。在这次比赛中,他以一位美食爱好者的身份通过视频将选手们“带往”中国各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我曾在北京生活了4年,开设了一个小厨房教中国朋友做西餐,给大家创造一个分享美食、分享快乐的空间。”不久后,在传媒公司的邀请下,大米开始录制关于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并在知名的全球视频平台播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节目组在丝绸之路沿线城市挖掘当地特色美食,有观众特别兴奋地给我留言,哪些食材他们国家也有,哪些料理方式他们也在使用。这种强烈的共鸣让我很有满足感——我的语言能力和我对中国文化的喜爱,让我有机会联通中外。”

  湖南卫视“汉语桥”节目制片人刘建立告诉记者,十几年来,选手们通过“汉语桥”比赛来到中国,深入体验中国的文化与社会生活,接触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他们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本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汉语桥’不仅为他们打造了了解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的平台,也为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架起了友谊之桥。”刘建立说,“这些选手能力出众,相信未来都将成为中外交流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