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足球网

图片

生命的泉,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淌——追记张孝骞

来源:人民网2019-10-12 00:00
浏览量:1|| | ||

  离去32年,生前不曾身居高位,也未留下鸿篇巨制,但他被许多人记在心中。他就是湘雅医院前院长张孝骞。

  9月25日,张孝骞被评为全国“最美奋斗者”的消息传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人们对这位老院长的怀念之情再度被点燃。

  张孝骞,1897年出生于长沙市一个教师家庭,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从1937年至1948年,在这段最为艰难的岁月里,他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湘雅医院院长,在战乱中负起保护学校与师生的重责。在湘雅璀璨的历史中,张孝骞是一盏不灭的明灯。

  对今年94岁、湘雅医院血液病学专科重要创始人的肖剑秋来说,张孝骞不仅是医学大家,更是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

  毕业于湘雅医学院的肖剑秋,曾任湘雅医院放射科主任。10月10日,他在家中怀着深情,跟记者说起他与张孝骞的故事。

  “他给我上过课,也带过我的实习。我认为到现在为止,他的技术、医德都很少有人能够超越。”说起自己的老师,肖剑秋眼中满是自豪。

  “他非常勤恳,治学也很严谨,给我们上课都是一板一眼的。对人要求比较严,查房的时候看到有不对的地方,会严厉地指出来,哪怕对方也是教授。”肖剑秋说,张孝骞骂起人来不看身份,骂得厉害的时候,病历都甩到窗户外面去了。但是医护人员都服他,认为他说得对,没有人敢跟他顶撞。

  张孝骞的威望不仅来自他超人的学识,肖剑秋说:“在抗战阶段,是张(孝骞)教授挑起了学校最困难的担子。1937年,他刚从北方回来,就要他担任院长。不久,他带着学校西迁,到贵阳白手起家。”

  当时,全面抗战爆发,南京陷落,武汉告急,长沙也遭敌机轰炸,人心惶惶。国难当头,湘雅何去何从?张孝骞决定西迁贵阳。

  40多吨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260多名学生、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在辗转一个星期后到达贵阳。

  随后,“文夕大火”中,湘雅护校遭解散。1944年,日军攻进长沙,湘雅医院医护职工和家属被迫逃亡,而湘雅建筑群化为了断壁残垣。面对此情此景,人们无不感激当年张孝骞的果断决策和勇敢精神。

  肖剑秋回忆:“在贵阳时,最开始在山上找了个庙。他(张孝骞)住的是一个小茅房,后来还被日军轰炸了。1944年,日军已攻到离贵阳只有100公里的地方了。张教授找学生的家长帮忙,用40辆车把最重要的仪器、图书、解剖标本等运到了重庆。”

  “当时学校里有两部车,张教授作为院长有资格坐,但他从不坐。我就看到那两部车一直摆在那里,胎都瘪了。他住的地方到医院上班有3公里,他都是自己走路。”在肖剑秋心里,张孝骞是最正直、最值得敬仰的老师。

  对贵阳的这一段经历,张孝骞也极为深刻。1986年的夏天,身患肝癌的张孝骞仍坚持要去看一看抗战时期湘雅医学院在贵阳的旧址——湘雅村。他对友人说:“当年那些简陋的木板房、教室、实验室等,现在不复存在,成了一座工厂,但学院的解剖室和山坡上的防空洞依然是老样子。”

  后来,由于病情加重,张孝骞准备赴美治病。他的女儿定居在美国,不少人觉得他不会再回来了。谁知,张孝骞仅待了4个月,便从美国回到祖国。他满心挂念的,是自己还未整理完成的《临床拾零》一书。

  病魔无情袭来,下肢瘫痪、卧床不起的张孝骞连一本书、一支笔都拿不动了。母校的同志去看望他,他语气沉重地说:“我无法为党、为国家工作了,很惭愧!”

  对国家、对医学念念不忘的张孝骞,也被国家和人民深深记在骨子里。

  在湘雅,张孝骞的雕像与胡美、颜福庆、汤飞凡等湘雅杰出人物一同伫立,供后人敬仰。

  去年,湘雅二医院还设立了“张孝骞大讲坛”,以传承张孝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行医理念,将“求真求确,必邃必专”的湘雅精神发扬光大。

  “生命的泉,即使伴和着血和泪,也要在自己的国土上流淌。”这是张孝骞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如今,这句话仍在激励着后人前进。(见习记者 李曼斯 通讯员 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