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2月,冷气逼人,严寒沁骨。遭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行进在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历史的指针拨至中国革命的这一危急关头。
历史亟待转折,路线关乎存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聚焦中央工农红军从1934年12月入贵州到1935年5月出贵州的这段时期,艺术再现了作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如何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的战略战术,转战黎平,强渡乌江,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北上长征,开创中国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作为献礼第一足球网成立70周年的重点剧目,《伟大的转折》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在荧屏内外掀起追剧的热潮,也被评论界誉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一部上乘之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严谨的历史态度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红军长征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其巨大的精神魅力感召一代代文艺工作者倾情抒写。《长征》《四渡赤水》《马蹄声碎》《万水千山》《大渡河》《金沙江畔》《冰山雪莲》《淬火成钢》……一部部经典作品,构筑了中国观众难以磨灭的影像记忆。电视剧《伟大的转折》选取遵义会议前后的这一历史片断加以表现,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超越经典写出新意,如何拍出时代感,如何把故事讲得深入人心?该剧主创用严谨的历史态度给出答案。
“真实还原历史事件,以历史自身的波澜壮阔、血雨腥风感染观众、震撼观众”。《伟大的转折》总制片人、编剧欧阳黔森认为,历史感首先在于细节真实,“我们力求还原最真实的长征故事,拍摄历时130多天,剧中呈现大大小小战斗上百场,打得惨烈真实,才能体现艰苦卓绝,体现以弱胜强,展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过程。”
剧组进入贵州深山拍摄时已是寒冬。为拍摄雪地行军戏,剧组通过肩扛、手提的方式,把重达几百斤的摄影器材、枪炮道具一件一件运送上山,又一件件运送下山。全剧主要演员300多名,拍摄中每个演员都穿草鞋,光草鞋就用了两万五千余双。为充分展现红军自湘江之战后撤离的艰辛,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条件下,所有演员赤脚穿草鞋在雪地上行走。“这是我们拍过的最辛苦的一部戏,也是最有成就感的一部戏。”剧组成员纷纷说。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有自己的品格,创作者要始终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伟大的转折》传递给观众的应该是故事背后一种伟大的精神。”总导演李伟回忆创作过程,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自己要拍摄历史正剧,给世人留下正确的历史解读。
故事激荡精神力量
《伟大的转折》聚焦的这段历史,每一步都生死攸关,每一场会议都是重大抉择,每一个决策都关乎历史方向。因为重大所以难写,因为众所周知所以难以出新出彩。评论家普遍认为,《伟大的转折》的主创以创新的艺术胆识和深邃的审美眼光,深度开掘革命史资源,用历史本身的戏剧性结构故事,用战争的残酷、敌我力量对比强化戏剧性,呈现荡气回肠的精神力量。
“开会是影视作品中最难处理的情节,这部剧偏偏由这个难点入手,以遵义会议前后的一系列重要会议为线索,串联起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伟大的转折》将几次重要会议放在历史“转折”这个总目标下,写出了不同的意义和意味,写出了共产党人的光明磊落、胸怀坦荡,共产党人的信仰、意志和智慧,揭示共产党和红军胜利的内在原因。
《伟大的转折》采取群像塑造的手法。“这段历史叙事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深深打上了伟人的性格烙印。《伟大的转折》把历史精神潜藏在历史细节和人格魅力之中。”李跃森评价。
“转折是事件,伟大是精神;事件属于历史,精神留给今天。”这是《伟大的转折》主创人员坚守的创作信念。通观此剧,危急存亡中激荡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中闪耀着思想光芒。遵义会议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故事,观众早已耳熟能详,今天依然被这段历史牵引、激荡,被这种精神感染、鼓舞,正是因为剧中展现了伟大必经曲折艰辛、伟大超越平凡庸常、伟大铸就精神丰碑这一深刻思想。
“《伟大的转折》彰显的精神,启迪我们要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党史专家陈晋认为,重温80多年前这一伟大转折的过程,让人们相信:伟大的转折,是在执着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和坚守中实现的;认识真理、检验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坚持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它印证了道路决定前途命运,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地开辟前进道路,才能走向胜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革命是文艺书写不尽的主题。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更广阔的未来,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抒写革命,才能让思想的光芒烛照新时代的征程。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以血火峥嵘的革命史激荡新时代,以淬铁成钢的英雄主义振奋人心,也让我们期待,更多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从高原攀上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