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问今天孩子的作业……”
您已被移出群聊!
近日,安徽滁州全椒县一位网友在《领导留言板》反映:学校要求自愿办理“校讯通”,方便多渠道布置作业,可在布置作业时,老师却没有将信息发布在微信群。网友在微信群里询问,竟被老师移出了群聊。
“校讯通”是什么?在互联网和各种即时通讯软件普及之前,“校讯通”很受家长们的青睐,可以统一接收学校发送的短信通知、老师布置的作业等。随着QQ、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出现,家长和老师的沟通变得越来越便捷,相比之下, “校讯通”就显得互动性差、效率低下。
早在几年前,多个省份就曾发文,明确叫停“校讯通”等手机业务,严禁强制消费,但为何仍有不少网友反映此类问题?他们遇到了哪些具体情况?各地行政部门又是如何回应的?专家、媒体都有什么观点与建议?近日,人民网记者展开调查。
强制消费、运营商不兼容、功能单一……“校讯通”遭多地网友集体吐槽
记者注意到,自今年九月份开学以来,《领导留言板》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就“校讯通”问题的留言。问题主要集中在强制消费、运营商不兼容、功能单一等方面。
网友在《领导留言板》反映“校讯通”问题的截图
云南一网友表示,学校规定想要办理在校吃饭的卡和出入校园的卡,必须先开通“校讯通”,“这明显就是一种变相强制消费的违规行为。”
河南濮阳一网友说,孩子所在的学校强制家长开通“校讯通”,“不开通就不给孩子发布作业。”平顶山一位网友则反映,“电信、联通和移动无法同时兼容,有的家长不仅换了号码,甚至连手机也要重新换。”该网友认为,“校讯通”单一的功能也无法满足家长的需求。
“请主管领导督促纠正不当行为!”甘肃兰州一位家长也在《领导留言板》反映,学校刚刚开学不久,老师便强制学生家长办理“校讯通”。
行政部门回应不一:有表示“早明令禁止”,有回应“家长要求”
针对网友反映“被移出群聊”的问题,安徽滁州市政府在《领导留言板》回复网友:“使用‘校讯通’是通讯公司与家长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为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构建沟通渠道。” 但安徽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负责人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就下发过文件,严禁中小学为学生办理指定的手机业务。2018年再次下发通知,安徽省教育厅要求各地建立问题清单,并限时整改到位。“我们的态度是明确的,严禁学校有组织地强制学生、家长办理此类业务。”该负责人说,如果家长遇到此类问题,可以及时向安徽省教育厅反映,各市县也有举报电话可以投诉。
针对云南网友反映的问题,云南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家长反映的事实属实,那么该中学的行为属于违规行为。据了解,2011年,云南省教育厅也曾发文,明令禁止学校向学生或家长推荐有偿使用“校讯通”等通讯工具。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教育类APP监管工作的通知》。该负责人建议,家长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举报,一经受理,核实一起,查处一起。目前,云南省教育厅正在计划出台新的规定,进一步规范APP“进校园”。
针对河南濮阳、平顶山两地网友反映的强制开通“校讯通”及“电信、联通和移动无法同时兼容”的问题,两地政府部门分别回应:家长自愿选择,绝大多数家长都能享受到“校讯通”带来的便利;“校讯通”本身是一种市场行为,整个过程学校没有任何强迫行为,均为自愿。
而对于甘肃兰州网友反映的问题,当地回应称,由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的年龄太小,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希望在手机上统一布置作业,所以学校才和通讯公司联系为家长们办理了“校讯通”,该学校还表示:没有强制要求家长办理。
专家:存利益关系 退出是大势所趋
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告诉人民网记者,由于微信群、QQ群的出现,以“家校互动”为主要功能的“校讯通”,其实已经无多大市场需求,按照市场规律,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应该被淘汰、退出,但从现实看,“校讯通”在推荐给家长使用时,并没有遵循自由选择的市场规律,而是带有某种强制色彩。一些地方采取强制方式叫停这一进校业务;而另一些地方以家长仍有需求为名继续保留,但却仍采取强制或变相强制的方式,要求家长“被自愿”使用“校讯通”。
“被自愿”的原因是什么?熊丙奇表示,因为相对于校方,家长处于弱势地位,学校没有健全的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办学管理、监督和评价。“学生是否选用‘校讯通’,应该由家长委员会决定,而非由校方拍板。只有建立并切实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才会破除学校和企业(社会机构)合作可能产生的利益链。”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校讯通”作为“家校沟通”的工具,存在着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等弊端。因此,“校讯通”肯定会被市场淘汰。 “‘校讯通’之所以在一些地方还在使用,这其中可能存在着某种利益关系,”储朝晖认为,应该让“校讯通”彻底回归市场,而不应过度的用行政权力或者某一个利益群体的利益来维护。
针对此事,媒体也发出观点。华声在线指出:理应退出历史舞台的“校讯通”,却“阴魂不散”,究其原因在于受利益的驱使。河南日报评论:按下校讯通“退出键”是大势所趋。
不管“校讯通”是否退出历史舞台,何时退出,有一点原则是:绝不能绑架消费,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更是应该负起应有的督导责任。您认为“校讯通”该不该废除?还有其它困惑吗?欢迎在《领导留言板》留言告诉我们。(冯亚涛 程兴旻 张磊 李发兴 张毅力 智泓 牟健 实习生翁蕙卿)